|
緣起—身心靈的圓滿之道 |
|
|
大圓滿前行法之內容,為一切修學法門之基礎,涵蓋顯密諸法之全部義理,代表大乘佛教之精髓,祈願一切有緣眾生,面對人生各種考驗時,內心對於善惡因果之抉擇,都能有所依據。 |
|
|
序文—如何航向彼岸 |
|
|
現代社會雖已趨於多元化,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亦較過去頻繁,可是彼此之間的距離,卻越來越遙遠,許多人只能藉由外在事物,以填補內心裡的空虛,很少人能靜下心來仔細思惟,究竟什麼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與價值? |
|
|
前言—為何要修學前行法 |
|
|
|
大圓滿前行法,乃為銜接顯密之橋樑,代表大乘佛教所有精髓,其內容分為外前行以及內前行,並包含所有觀修的方法,其中顯密之共同法門為「外前行」:而密乘不共之法門則稱為「內前行」。
|
|
|
一、人身難得—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|
|
|
唯人間能超越生死 |
|
|
此處所講述之「人身珍貴難得」,乃是由觀世音菩薩,向伏藏師明珠多傑所開示之教法,其主要的內容,是指此生若能具備十八種暇滿的條件,就有脫離生死輪迴的機會。 |
|
|
|
|
什麼是幸福美滿的人生 |
|
|
唯有體會世間上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、也不是不變的,而只是隨著各種因緣而變化無常,並非想要就可以得到的,如此,便能減少對於人事物的貪愛與執著,而能夠隨緣自在的生活。 |
|
二、壽命無常-如何規劃生命的出路─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|
|
|
修行應以無常為動機 |
|
|
現代有許多人都很重視生涯規劃,可是,無論再周詳的規劃,也只能規劃有限的現實生活罷了;對於生命的未來,則完全無法掌握,因此當無常一到來,今生所努力的一切,也都將隨之煙消霧散。 |
|
|
|
|
解脫輪迴的關鍵 |
|
|
由於人們對於善惡的認知,完全取決於自我的好惡與執著,因此,遇事時就無法產生正確的判斷力,以至於越想追求快樂,離快樂越遠;越想遠離痛苦,卻更深陷於困境之中。 |
|
|
|
|
無常就是無法標示有效期 |
|
|
透過對無常的觀照,讓人們學會從生離死別、愛恨情仇之中,看清因緣生滅的現象,並警覺生命只在呼吸之間,唯有放下對自我的執著,才能產生對世俗的出離心,走向解脫生死之道。 |
|
|
|
|
無常為修行之動力 |
|
|
人們的心性,如同一頭尚未被馴伏的野象般無法駕馭,所以才會因為執著、愚痴、妄念而不斷造惡,使自己生生世世都受制於因果業力,而不斷流轉於六道之中。 |
|
三、因果不虛─ 從波濤洶湧的苦海中 航向究竟安樂的彼身 |
|
|
輪迴之去處與果報 |
|
|
人到底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?輪迴又是怎麼產生的?相信是許多人都想要探究的生死現象,透過佛法的因果不虛觀念,能瞭解眾生輪迴生死的根源,是來自於自己所造的因果業力,並依此業力,而決定輪迴之去處與果報。 |
|
|
|
|
造十惡業之果報 |
|
|
由因果不虛的觀念,可知善惡因果之果報,乃取決於過去的業力,過去世若造十種惡業,此世就會受到各種痛苦煩惱,如果至今依舊一邊受苦、一邊造業的話,下輩子所得到的果報將會越來越差,甚至將墮入三惡道之中,永遠都無法脫離輪迴之苦。 |
|
|
|
|
如何於生活中修煉 |
|
|
輪迴於六道之中的眾生,無論投生何處,其本質都是痛苦的,就像是把蜜蜂關在玻璃瓶裡,不管再怎麼飛,也永遠都飛不出瓶外一般。 |
|
|
四、輪迴過患─ 喚醒內在本俱之佛性 度脫生死輪迴之苦難 |
|
|
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|
|
|
從佛法因果不虛的觀念,得知今生所做的一切善惡行為,必會在未來一一實現,因為生死輪迴是不斷延續的,所以對於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義務,以及所造的一切因果業力,既無法逃避,亦無處可逃。 |
|
|
|
|
什麼是痛苦的根源 |
|
|
其實真正捆綁我們無法脫離輪迴的,是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,因此,問題並不在於我們究竟擁有什麼,而是在於擁有各種物欲及享受之後心中的捨不得與放不下。 |
|
|
五、皈依─ 皈依三寶,能得諸佛慈悲的加持,除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|
|
|
邁向覺悟之路 |
|
|
每當我們面對親人或朋友受到痛苦時,都常因自己缺乏足夠的力量幫助他們,而感到挫敗與傷感;或是當親友往生之時,自己卻完全束手無策,內心雖充滿無奈與傷痛,卻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離去。 |
|
|
|
|
加持力的契入之處 |
|
|
對於佛法的信心與依靠,即是加持與成就的契入之處,如果沒有信心加持力也就沒有進入之管道,而內在信心越強,所得到的加持力也就越大。 |
|
|
|
|
皈依境之觀修 |
|
|
皈依三寶之後,心中要經常觀想,從現在起至未來的生生世世、一直到證得佛果之間,任何一切的順逆、苦樂等因緣,三寶全都了知,對三寶若能完全信賴,便能取得皈依之戒律,因此皈依可說是內道佛法的入門之處。 |
|
|
六、發心─ 祈願諸佛菩薩的加持,令一切因緣吉祥圓滿 |
|
|
從私心轉為利他之心 |
|
|
發願為眾生而修行,能使原本利己之私心,轉為利他之菩提心,如果日常生活之中,隨時能以此發心對應人事物,便是生起菩提心之關鍵所在。 |
|
|
|
|
菩薩要做的事 |
|
|
受菩薩戒最主要的功能,是應先以佛法教化自己,才能度化眾生,如此發心便是已受菩薩戒,而求受菩薩戒的地點,可於面對佛像之處、或觀想的方法、於尊貴佛相座前、或如法上師座前、以及神聖莊嚴等地方,皆可求受菩薩戒。 |
|
|
七、供曼達─ 讓眾生皆有緣接觸佛法,將福報種在最肥沃的田裡 |
|
|
如何快速累積資糧 |
|
|
佛陀為幫助眾生累積福德資糧,曾傳下許多的修行法門,其中又以大圓滿法之「供曼達」,為修福最無上之法門,也可以說是累積福德資糧最迅速之法門;因此觀修供曼達的目的,乃是為能以清淨發心之供養,而累積無量的福德資糧。 |
|
|
|
|
供曼達之觀修 |
|
|
觀修供曼達法門,乃是為累積福德資糧,以及消除自身的各種障礙。因此供曼達時,應觀想所供養為三千大千世界之諸佛菩薩,而從供曼達的修學之中,學習廣大無我的心量,捨掉自我利益為主之心念。 |
|
|
八、金剛薩埵懺罪法─ 遠離過去一切障難,得到未來圓滿成就 |
|
|
什麼是最殊勝的懺罪法 |
|
|
無論任何宗教,都有許多懺罪的方法,而其中最究竟、最殊勝的,應屬金剛薩埵之懺罪法門。因為金剛薩埵尚未成佛之前,就曾立下誓願
:「如果無法使任何持我名號、至心祈請而懺悔者,清淨其罪障,則誓不成佛。」而今,金剛薩埵早已成佛,更能證明此法門之殊勝。 |
|
|
|
|
何謂四力對治之修法 |
|
|
觀修「金剛薩埵」之方法,於觀修時必須將上師觀想成金剛薩埵本身同時,於懺罪之時,若「四力對治」皆能齊備的話,即是所有懺罪法中最殊勝、最容易修持,也是最能淨除一切業障之法門。 |
|
|
|
|
金剛薩埵懺罪法之觀修 |
|
|
觀修「金剛薩埵懺罪法」時,無論過去所造的罪業多麼嚴重,只要能至誠懇切的懺悔,即使惡業已經現前,或已投生在地獄之中,只要還能觀想此法,就可立即脫離地獄道之苦。 |
|
|
九、上師相應法─ 圓滿上師世界和平的祈願 令眾生一切所求悉皆滿願 |
|
|
開啟自我本性之智慧 |
|
|
「上師相應法」所依止之上師,專指具德上師而言,唯有對所依止之上師有信心,才能對於修學的法門信受奉行。因此修學上師相應法,不但能開啟自我本性之智慧,更於此生能有修行解脫的機會,並可產生未來成就之力量。 |
|
|
|
|
上師相應法之觀修 |
|
|
觀修「上師相應法」時,一定要如實認定自己的上師,即是蓮師咕嚕仁波切的化身。此生能有因緣遇到上師,應以利益眾生做為修行之歷練與體驗,且對於自己的苦樂與順逆,相信上師完全了知,並將一切全部寄託上師,對上師的信心就能與日俱增。 |
|
|
十、頗瓦法─ 不需問輪迴如何開始,而應知如何解脫輪迴 |
|
|
為何要修頗瓦法 |
|
|
世界上任何生命,都必須獨自面對生與死,然而,死亡其實只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;雖然所有的生命都懂得如何求生存,而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眾生之處,並非在於求生存的能力,而是在於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尋出路。 |
|
|
|
|
中陰法門之觀修 |
|
|
觀修中陰法門,就像看電影一樣,如果事先看過小說,當故事拍成電影之後,就會發現書中的內容、以及所描述的人物、場景等,皆已一一真實呈現在眼前。
|
|
|
後記-圓滿薈供 |
|
|
將大圓滿前行法之功德,迴向遍滿虛空有緣眾生 |
|
修前行法的目的,乃是為了能消業障、增福報,因此,只是代表修行的開始,而不是修行的完成。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圓滿前行法呢?必須到成佛之日,才是圓滿前行法之時。 |